養(yǎng)好小山雞必須抓好如下五要點
沒有掌握養(yǎng)山雞技術的人,難過育雛關,養(yǎng)山雞成活率低.一般來說養(yǎng)好小山雞必須抓好如下五要點:
一、掌握孵化技術,獲取健壯雛雞.用于孵化的種蛋要新鮮,入孵后的1—20天,要保持溫度37?8℃,相對濕度60%—65%;21—24天保持溫度為37℃,相對濕度為65%—70%.孵化前期,每隔2小時翻蛋1次,中后期,產熱多,要適當進行涼蛋,每天1—2次,每次10—15分鐘,直至蛋殼溫降至32℃—33℃.每年最好安排在6—7月份孵化出雛,成活率較高.
二、抓好飲水開食關.先飲水后開食,是養(yǎng)好小山雞的關鍵.雛雞出殼后要細心觀察,有的不會飲水,要調教.方法是:將雛雞的嘴浸入水盤或飲水中沾幾下,沾幾次以后就會自飲.開食時要將細粒料撒在清潔塑料布或厚紙板上,讓雛雞自由采食.個別不飲不食的,盡量人工輔助挽救,如任其自然,幾天就會死亡.
三、調節(jié)育雛溫、濕度.1日齡溫度應達到35℃,以后每周降低1—2℃,5周齡后28—26℃,相對濕度保持65%左右.育雛期間的溫度不能偏低,否則,雛雞怕冷而成堆不食.
四、飼養(yǎng)密度要合適.密度過大,夜間成堆會被壓死.一般5周齡前,每平方米養(yǎng)25—30只.隨著日齡的增大,密度要相應減小.
五、用藥要注意劑量.喂高錳酸鉀、痢特靈等藥物時,一定要掌握劑量.如果過量會產生藥害,損傷腸粘膜.不食、呆立及個別病死的山雞要進行剖檢,觀察其內臟的病變情況,正確診斷病情,對癥下藥防治極為重要.